广州乐鱼有限公司欢迎您!

乐鱼加强质量标准研究 助推质量强国建设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10 16:53:40    浏览量:

  乐鱼质量标准通常是指对产品的结构、规格、质量、检验方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质量标准”一词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与思考。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中多处提到“质量标准”。质量标准越来越重要,但就目前来看,一些人对其概念理解不尽一致。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质量标准的认识与体会。

  第一,争议的焦点。现有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质量标准的概念,或理解为有关质量的标准,或理解为高质量的标准,也有理解为质量和标准;二是对质量标准的范畴,或理解为实物产品(服务)质量标准,或理解为质量管理标准,也有理解为有关实物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实际上,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质量标准到底强调的是标准还是质量,或二者兼具。

  第二,共识的核心。虽然在质量标准的概念和范畴上有分歧,但国内学者对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能够达成共识,均认为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乐鱼。

  在笔者看来,质量标准不应分割,应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指产品(服务)、产业、区域(国家)的质量和标准,是大质量范畴下的质量目标和标准族。

  研究质量标准,首先要明晰质量和标准的关系。质量与标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早有论述。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质量与标准的关系。

  一方面,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质量基线)。产品质量是指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运输、存储、销售乐鱼、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信息披露。狭义地讲,它是反映产品使用功能的各种自然属性,其中包括产品的性能、效率、可靠性等综合指标。产品标准就是对产品上述质量特性作出明确、具体、定量的技术规定。从上述意义上说,质量与标准是密不可分的。产品标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及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而产品质量是由标准和执行标准的状况决定的。标准与质量如同源与流,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标准化实际上是确保质量的过程,而质量管理则可理解为贯彻标准的实践。

  另一方面,标准是提高质量的保障(质量高线)。标准化水平决定产品质量。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以产品合格率的高低来评价质量的好坏,这是一种低标准的表现。企业生产产品,不能只满足合格要求,更应该看重高品质高质量。也就是说,产品合格只是达到了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合格的产品不能称为优质产品。讲质量,首先得看标准水平,标准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的等级。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标准是质量的保障。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反映了当今世界上较先进的标准水平,这些标准为产品质量划定了较高的水平线。我国企业应该致力于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质量在产业链中的作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往往会选择质量更好、性能更优的产品。优质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从而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而在产业链中,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工艺的控制,再到产品的包装和运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确保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只有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向未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产业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甚至是产业生态的竞争,为此需要创建基于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质量竞争新模式。

  从国外质量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理想的产品质量结构应该呈现“菱形分布”状态,即高端产品和中端产品构成主要部分,但同时也允许一部分低端产品存在。而我国现阶段产品质量结构呈“金字塔分布”,即中低端产品构成主要部分。产品质量是产业链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实现从“金字塔分布”向“菱形分布”转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如果保证基线的标准数量大于抬高质量高线的标准数量,那么一国的产品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如果一国高线类标准较基线类标准多,符合“菱形”结构,那么其产品的质量也会呈现“菱形分布”。因此,我国要通过质量分级的产品标准,建立质量分级机制,完善优质优价机制,让供给端基于市场机制形成产品质量“菱形”结构,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所谓“质量陷阱”,笔者理解是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高等收入阶段后,质量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普遍表现为品牌价值难以持续提升或低端产品产能长期不能有序出清。纵观世界质量强国(如德国、日本、美国等)的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在工业化中后期陷入“质量陷阱”后,这些国家往往通过进行质量变革迈上更高的质量阶梯,完成华丽转身,并最终成功实现质量升级和转型。质量变革或者说质量革命,拯救了日本的经济,支撑德国走上强国之路,也推动美国实现产业复兴。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质量持续提升,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出口结构逐步改善,高质量产品出口稳步提升,中低档质量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产品质量提升速度放缓,出口单位价值难有显著提升,形成了质量发展瓶颈。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强化质量标准管理,突破瓶颈制约,实现跨越发展。我们看到,为走出“质量陷阱”,德国建立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日本重点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标准;美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实施卓越绩效评价标准;韩国则通过构建品牌标准,提升消费者认知。提高标准化水平,实现质量提升,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所谓自上而下,就是大力推进制定完善国家标准,同时,鼓励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鼓励企业自下而上地推行标准化工作乐鱼。日本制造业在这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行生产制造现场基本工序标准化。生产制造现场既是基本工序标准化的制作主体,又是执行主体。生产制造基本工序标准化、模块化,既可保证质量形成过程的便捷管理,又可保证质量不因人员变动而波动,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造成质量不良的环节。

  当前,印度、土耳其等曾落后于我国的一些国家的生产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已经逼近我国。这就要求我国必须通过标准化手段加快推进质量变革,使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继续占据世界制造业主阵地。

  一是建议加强质量标准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大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支持力度,增加在标准与质量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力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标准理论;另一方面,推动标准化理论创新,对原有的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及原理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改变“标准就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狭隘观念,甚至也不必机械地遵从“协商一致”的原则,要致力于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二是建议设立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专项。一方面,强基础、补短板,加快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标准体系,制定产业基础领域共性技术标准,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扭转重要领域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动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升级一批传统产品“红线”“底线”标准,提高生产过程、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安全标准。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